J9·九游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里明确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第八部分第二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规划纲要》2019年2月颁布后,关于如何开展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文章、观点不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关于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合作发展的讨论还不多见。我以为,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所谓高质量,我的看法是:接轨、包容、共享。下面,从改革开放创新的角度,就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高质量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深化改革推动接轨

就是以改革为引领,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接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但受三地体制机制的束缚,步履维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相比,有个非常不同的特色。这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就体制机制而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在这种情况下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国际上没有先例。需要大胆闯,大胆试,通过前所未有的改革推动三地教育体制机制的接轨。

这样的改革接轨,需要三地共同努力,锁定目标、求同存异、渐进实施。不仅广州、深圳等珠三角9市要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及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主动接轨港澳,而且J9·九游会作为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也是最自由开放经济体的香港和澳门也必须改革相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配合接轨珠三角9市。

这样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接轨,史无前例。既要符合内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又要按照港澳两个基本法的规定办事。教育理念、学制、教材、习惯乃至语言等诸多方面需要对接磨合。既要“求同”,充分考虑“一国”,也要“存异”,认真考虑“两制”。这种接轨需要三方不断增进共识,良性互动,“牵手”而不是“掰手”,“修路”而不是“封路”,要不断拆除体制机制壁垒,为教育合作发展的营造友好环境和“绿色”土壤。

二、扩大开放增进包容

就是以开放为导向,增进教育包容合作。教育合作发展,必须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融合。这种融合不能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应是有机的“化学反应”。不是机械的,而是包容的。包容需要互学互鉴、互相尊重、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包容必须开放,不是一般性开放,而是全面扩大的开放。

一是扩大开放的范围,优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在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粤港澳高校联盟发挥好作用、高校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更灵活地安排交换生、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要真正落地。在基础教育方面,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珠三角设立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开放三地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考取互认的教师资格并任教。

二是扩大开放的领域,放宽各类教育资源的市场准入,在更多领域允许相互教育资源进入。共建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等。

三是扩大开放的层次,允许教育资源在粤港澳三地之间自由流动,使各类合作更加便利,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内地学生到港澳就读,提供更加方便的来往通行证件,实行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跨区域就业人员的子女可随迁就读。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参加就读地高考。赋予在珠三角9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支持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训交流。对港澳和外资教育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把粤港澳教育互联互通J9·九游会作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大湾区开放式教育通过“一带一路”教育路径推进民心相通的引领作用。共同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三、加强创新实现共享

就是以创新为驱动,实现教育事业互利共赢。如果说改革是引领、接轨是途径,开放是导向、包容是内容,那么创新就是动能、共享就是目标。

共享就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教育增进人民福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9·九游会作为三地教育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育合作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粤港澳三地全体人民。提高三地教育的保障水平,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三地人民参与教育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大湾区三地人民在教育合作与发展上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共享靠创新。创新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理念创新。三地教育合作不能去政治化,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既要全面贯彻中央政府的教育方针,又要体现“一国两制”特点。聚焦办好三地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补齐大湾区教育发展短板,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原则,提高保教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对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予以保障。

二是教育方式创新。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三地普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三是教育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教育合作的成效,除了看分数、看成绩、看文凭、看论文、看升学率、看教学科研成果,还要看品德修养,要增强三地教育中的政治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历史意识、法制意识,构建覆盖三地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是教育保障体系创新。建设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教师地位待遇的各项举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鼓励社会投入教育的政策,逐步提高社会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

总之,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打造教育高地,必须通过改革接轨、开放包容、创新共享,推动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以“汇聚、碰撞、变革”的努力,推进“教育创新,提升中国力量”。

 

(此文为作者2019年11月23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论坛上的演讲)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85407923

邮件:brand@prwljy.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Sitemap